糖尿病是一种终生代谢病,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主要对策是改善以控制血糖为中心的代谢异常及对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后者,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而且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人若想达到理想的病情控制,就必须与医师密切合作,学会对病情的自我监测与自我保健。 一、糖尿病自我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一)有益于治疗方案的调整 由于糖尿病人自身调节糖代谢的能力丧失,内外环境的微小改变都会导致血糖的波动,(诸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紧张劳累、情绪波动等),为使病情控制在满意的水平,就需要经常对糖尿病的一些指标进行监测或自我监测,获取血糖及有关代谢异常的信息,以此作为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的可靠依据,判断现行的治疗是否正确,是否达标。这样做,除能严格控制高血糖外,还能防止医源性低血糖的发生。 (二)有益于糖尿病知识的传授: 众所周知,当今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是施行糖尿病教育的最佳途径。对每个自我监测的糖尿病人事先都要进行有关监测意义、监测技术、结果分析及用药方法的培训,可使病人较全面的掌握糖尿病知识。同时,在以后不断的随访中自然地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合作,共同对病情控制的好坏进行评价。 (三)有益于自我保健的开展: 糖尿病自我监测的开始就意味着糖尿病人加入了自我保健队伍,是该队伍的成员之一。在保健系统的统一关怀下,病人义不容辞地配合医生、护士、营养师、药剂师、运动生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共同控制病情的发展,获得成功的管理。 二、糖尿病自我监测的内容 糖尿病人在自我监测之前最好在医师指导下建立、健全一份较完整的病历。包括详细的病史(发病过程、有无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高血压、冠心病、视网膜病、肾病,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病等,以及个人史、生育史、遗传史、用药史)、全面的查体(身高、体重、血压、颈动脉及肢体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眼底镜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全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肌电图、眼底荧光造影、腹部B超等)、相关的化验检查(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病历要妥善保管、万无一失,为糖尿病的长期随访创立便利条件。
糖尿病需要监测的内容很多,应该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既要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安排监测的内容、又要有计划地、定期的进行监测。决不能以症状、体征作依据去判断疾病控制的好坏。目前,糖尿病自我监测的主要内容仍是血糖和尿糖的监测,无论是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还是采用口服降糖药或饮食疗法的病人都应学会自测血糖和尿糖,以及尿酮体。而监测糖尿病并发症的有关检查。限于技术和设备的原因必须去医院进行。如定期监测尿蛋白尤其是微量白蛋白,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一般每半年至一年测定一次,血脂测定一般一年一次,异常对每3个月一次。糖代谢异常的有关化验可根据病情安排的频繁一些,了解不同的化验检查可反映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表1)。 表1 反映糖代谢水平的有关化验
项目
代表血糖水平时间
血糖(空腹2h)
瞬间
24h尿糖定量
当天
果糖胺
最近7~10天
糖化血浆蛋白(GPP)
前1~3周
糖化血红蛋白(GHb)
前8~12周
三、糖尿病自我监测的方法 60年代以前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只能靠尿稳定性(班氏液)和尿酮体(酮体粉)的检查,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血糖分析仪、胰岛素注射器、胰岛素笔、以及高纯度人胰岛素的合成并用于临床,使得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变得更容易。 血糖监测: 过去国内大部分医院测定血糖用的是静脉血(血浆或血清)方法繁琐,不适合血糖的自我监测(SMBG),自从简便、快速的各种类型一触即知的血糖计(One Touch系列血糖测定仪)问世以后,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呈现质的飞跃。病人从指尖或耳垂上取一滴血,滴在试纸上,用比色的半定量法即能测出血糖值。最初血糖计只用于危重病人抢救时床边监测血糖,以后用于脆性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正常工作和家庭环境中病人了解血糖控制的最好方法。尽管费用高于尿糖测定,但省去了住院费和实验室检查费。SMBG除用于上述情况,还可用于肾糖阈异常者、反复低血糖和酮症、强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的病人以及全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 血糖监测间隔的时间可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来定,如Ⅱ型糖尿病在口服降糖药期间每周在不同时间测几次血糖已足够,以此来调整进食量、运动量和药物剂量,但强调应作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单位空腹血糖意义不大。住院病人至少每月中有一次一日测定4~6次血糖,包括每餐前、睡觉前,凌晨3时及餐后2小时,只有这样才能判断糖尿病的控制是否达标。当然,糖尿病的控制标准血糖不是唯一的指标,还应参看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血脂和尿糖、尿酮(表2)。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糖计测定血糖的方法,糖尿病患者也应学会监测血糖,这对在室治疗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举办血糖监测技术学习班,培训到病人能操作自如。在开始阶段必须与常规的血糖测定进行对比,以检验技术操作的可靠性,一般末稍血管血糖值比静脉血要高7.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