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张焰说,天气寒冷时有基础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心绞痛发作、高血压危象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天气寒冷人体的耗氧量骤增,心脏为维持正常的体温,需要加快心率、升高血压,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寒冷的刺激使得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易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冠脉痉挛,导致不稳定斑块破裂,促发血栓形成,阻塞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学做“向日葵” 有一些老年人一到冬季就搬到更为温暖的南方住上一段时间,那么没有条件当“候鸟”的老人该怎么办?为了防寒,是不是应该宅在家里当“宅老”?并非如此。张焰介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节律,一天当中以清晨和上午为心血管事件发病的高峰时段。此时血流速度和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血液黏稠度升高,更容易形成血栓。因此,老人应适当运动,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在寒冷的清晨出门运动,运动时间可选择在早上10点左右或下午4点左右的暖和时间,阳光好的时候更可正午时分出门晒晒太阳,做个追着太阳跑的“向日葵”。 在锻炼之前最好测量下血压,确定控制平稳了再去锻炼。控制好运动的强度,不要过度劳累。不要进食过饱,也不要空腹锻炼,在餐后一小时再运动为宜。天气不好或是路面有冰雪时,最好暂停锻炼,避免摔倒。 不点“导火索” 对于心梗、中风高危人群来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主要危险因素好比炸药里的火药,诱发因素好比导火索。炸药再多,如果没有点燃导火索也不容易爆炸。因此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都要管理好,特别是有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危险因素:控制好危险因素是王道,包括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体重以及戒烟、限酒等。张焰特别提醒,临近高血压的人群(即收缩压在12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在80~89毫米汞柱的正常高值人群)也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筛查心脏彩超、血管彩超甚至脑核磁共振,早期检测靶器官功能性或结构性损害,因为这部分人群相当一部分已经发生主动脉增宽、左心房扩大,血管斑块,甚至脑缺血梗塞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靶器官损害,需要尽早干预。 诱发因素:情绪的剧烈波动和气温突然降低、炎症、大量出汗、腹泻、过度疲劳等都属于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导火索”。有新闻说,浙江一女性生气后出现了头痛、晕倒,送院一检查,原来是脑部重要血管被气“炸”了,出血量还很大。现在已进入冬季,冷空气频频杀到,一旦出现气温骤降时,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中风或有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老人就要特别当心,在这段时间要避免过度疲劳、情绪剧烈波动,规律服药,按时就诊,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