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联合多家机构共同举办“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在与中国营养学会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营养先行”专场论坛上,王陇德、陈君石、杨月欣、丁钢强、杨晓光、于康、孙君茂等权威人士就国人营养话题进行了讨论。 王陇德:营养是健康之基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王陇德认为,由于人类历史上常年都是和饥饿、死亡做斗争,从基因上就偏好高油食品提供热量。要让老百姓知道,吃油是我们的基因偏好,但如果长期高盐、高油、高热能吃下去,那么中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是免不了的,如果慢性病普遍流行还能叫健康中国吗?所以健康中国建设,营养是基础。 王陇德还举例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儿童的肥胖率上升很快,儿童一旦肥胖起来,对他(她)一生的身体、事业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不让孩子胖起来”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家长的责任。家长的知识直接影响了孩子的生活方式。要“时刻想一想自己的健康,想一想自己的责任。” 陈君石:“吃”的时候不要忘了“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当中的几项指标说明了营养的重要性,比如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孕产妇的死亡率等。国民体质标准合格不合格、国民健康素养的提高以及健康产业的发展,所有这些,没有营养是不行的。“我们鼓励吃动两平衡,一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另一方面也要适当进行身体锻炼。” 陈君石说,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身体锻炼机会越来越少了,出门坐车、上楼坐电梯……值得警惕的是,有大量数据证明,身体不活动是人死亡和很多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陈君石院士提醒大家:营养要摄入,但是吃的时候不要忘了动,要讲求“吃动两平衡”。 杨月欣:营养应有公共政策保障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首先,应该在加强特殊人群的基本营养保障方面下功夫。比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以及贫困地区群众,应当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去保障他们基本的营养。“拿婴幼儿来说,这个时期抓好了,对于后期慢病的预防、一生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增强对于疾病人群的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在医疗中,如果早期有营养支持,后期治疗的药费会减少,寿命会延长,结果会大幅度改善。第三,通过政策保证食品方面的“健康化”引导。用法规来保证食品的营养化、健康化,仅靠现在的食品营养标签还不够。 杨月欣最后强调:“现在‘大师’特别多,大量营养、健康的信息有多少是正确的呢?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应该在这方面立法。有资质的营养师、营养专家才可以发布营养信息,才可以进行营养和健康教育。”丁钢强:营养改善面临双重挑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丁钢强表示,我们国家多年来投入了很多的经费,也建立了定期的营养与健康的监测系统,从监测结果来看,我们国家营养的整体状况,在近30年当中变化还是非常大的,从八十年代初期的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为主的营养缺乏,到现在高能量、高脂肪摄入的膳食状况,需要我们社会各方正确养成一些良好的饮食习惯。 丁钢强指出:“这里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营养过剩的问题,当然也是属于营养不良的范畴,主要体现在超重、肥胖和一些慢性疾病的高发、多发。第二个问题是,还有一些贫困地区,还有一些节食的人群,他们当中可能出现营养缺乏的问题。所以对我们国家的营养改善来讲,是双重的挑战。”杨晓光:健康生活方式要从娃娃抓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杨晓光指出,应加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宣传,对于老百姓而言,谈营养不如直接把营养落到食物上,直白简单告诉老百姓,该吃什么样的食物,什么品种的食物,吃多少,简单易懂,老百姓才更愿意接受。中国地大物广,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有不同,膳食指南是核心信息,不同地区的解读要按照当地的饮食特点,生活习惯,进行解读。要让膳食指南真正落地。 杨晓光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决定饮食的喜好,从小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是决定今后饮食什么样的喜好。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娃娃抓起。于康:正确生活方式的改善需共同努力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于康表示:“科普宣教很重要,不仅要从学校加强对孩子的营养知识宣传,父母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更应该有所把握,在营养方面,不能让孩子任意妄为。”于康谈及自己曾接诊的一位病患时表示:“这名11岁的孩子喝了近八年的饮料,结果患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来就诊时,孩子的家长包括孩子自己,都认识到是饮食错误造成的这种局面。但是离开医院后,回归家庭、学校,周围的小伙伴们依然在喝,就使得孩子在中间有很多反复。比如,在父母面前保证不喝,但因为周边的环境影响,又有偷喝的现象。” 于康指出,正确生活方式的改善,应该由社会及政府共同努力,给大众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氛围。孙君茂:营养评价要分区域进行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营养学会理事孙君茂表示:“中国有广大的农村地区,从农业层面来讲,首先要分区域从营养的角度来评价一下,每个区域代表性的膳食结构究竟合理不合理,膳食结构究竟缺什么。比如,将全国分十个区或五个区,每个区域找十套或者五套食谱,分析其营养缺乏程度,按照营养短板来调整农业结构。这样一方面是营养先行,教育引导消费者改善自身膳食结构;另一方面,膳食结构需要有物质支撑,这里所说的物质就是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那么就可以根据当地的水、土、气的各种要素来选择农作物和养殖品种,来为当地消费者改善膳食结构提供物质保障。”他强调,在量大面广的农村地区,这块工作亟待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