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声明一下,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对糖尿病治本的药。”在近日举办的“糖尿病领域2013全景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顾问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不过,对戴上这个‘帽子’的患者来说,这或许是件好事。有了糖尿病的监督,他们从此开始关注自己如何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监测身体的变化,并开始为家人为后代着想。”只要能控制好病情,糖尿病患者可以像健康者一样长寿。
“有些疾病,例如乙型肝炎,只要把病毒消灭,就可能治好这个病,但糖尿病不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介绍,糖尿病是一种“社会病”,与饮食结构改变、运动量下降、精神压力增大,以及环境和食品污染等都有关系。相应的,只有综合管理才能控制好糖尿病。2013年的一些重要研究从不同角度给了大家提示。
饮食,少吃红肉。去年国际上有3项研究显示,在平均为期4年的研究中,与红肉(猪、牛、羊等)摄入量相对稳定者相比,摄入量明显增加者罹患糖尿病的相对风险均升高。因此,限制食量、少吃红肉、合理搭配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病从口入”的第一关。
运动,减少并发症。在控制饮食的同时增加体育锻炼,这就叫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综合2013年的研究结果,它虽然不影响糖尿病患者最终是否出现严重心血管病,但可以降低罹患肾病、抑郁症的几率,还能减少住院和药物费用。
药物治疗,强调个体化。“药物无所谓好坏,关键是用对人,用对症。”母义明举例说,有的患者血糖稍高于正常值,但体型肥胖,可能适合服二甲双胍。而不肥胖的患者,可以考虑更符合生理要求的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方案。医生一定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血糖监测,老人适当放宽。对于已经出现心血管病以及年纪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最新指南提示,可适度放宽血糖目标值。以初发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为例,生活方式干预是最基础的治疗,如果坚持1~3个月无效,再增加口服降糖药治疗,但要注意采取“剂量低、缓慢增加”的原则。在血糖目标值上,要参考老人的功能状况,也就是说,能独立生活的老人,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控制在7%左右;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该指标可提高到8%左右;如果身体虚弱或者出现认知障碍等问题,则可放宽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