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今年57岁,他体型偏胖,15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他一开始通过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能够良好地控制血糖,4年后开始口服药物治疗。5年前,老王口服药物治疗已经不能控制血糖,并出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等症状,经检查为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住院进行胰岛素治疗后,血糖降下来了,但出院回家后血糖还是忽高忽低,控制不好。
针对这些问题,老王开始重视起来,认真学习糖尿病的有关书籍,并参加医院举办的糖尿病病人教育学习班,明白了自己控制不好的原因。从那以后,老王坚持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合理监测血糖并记录,分析高血糖的具体原因,注意去除诱因。现在,他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自己的病情,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胰岛素药量。
每次就诊时,老王都跟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及做法,问我对不对。我发现他“久病成医”,对糖尿病的知识了解较多,我也能从他的仔细观察中得到一些情报。他还告诉我,他帮助几个邻居及早发现了糖尿病,成为他们与糖尿病作战的良师益友。
但毕竟不是糖尿病专科医生,老王在指导他人治疗时也出过一些错误。小刘是老王的同事,半年前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的症状。老王关心地提醒小刘:“根据你的表现,你可能得了糖尿病,赶紧去医院看病吧!”果不其然,小刘被诊断为糖尿病。从医院回来后,小刘请教老王:“医生让我打胰岛素,我不想打,王师傅,你说我可以不打吧?”老王看了化验单后问小刘:“你是几型糖尿病?”小刘说:“医生说我是2型糖尿病。”“那你就可以吃药,不打胰岛素。”小刘听了老王的话,就没有打胰岛素,而是自行买了老王吃的那种药口服。结果,小刘血糖下降缓慢,2周后去医院复查还发现转氨酶升高明显。原来,小王有脂肪性肝炎,加之血糖过高,出现了糖毒性作用,初诊时医生就是经综合考虑后才让小刘进行胰岛素治疗的。
“老”糖友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病情的变化及治疗过程,有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如果不加以分析,或者没有系统的医学知识补充而盲目指导自己和别人,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那么,哪些方面可以 “医”,哪些方面不可以“医”? 在“医”的同时,有什么原则和注意事项?
1.诊断
可“医”——是否患有糖尿病
体检发现血糖偏高时,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或者进行糖耐量试验,来确诊是否是糖尿病。一般只要知道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就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判断他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不可“医”——属于哪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需要根据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等情况综合考虑和判断,这需要医生来诊断。在门诊我遇到过很多患者说自己是2型糖尿病,我问诊断依据是什么?大多回答“我是成人,血糖不是很高,2型多见”。其实,光靠这些是不能分型的。分型要根据起病情况、酮症发生、胰岛素功能状况以及一些关于胰岛的免疫抗体指标等情况等来综合判断。
2.饮食治疗
可“医”——分享饮食经验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治疗手段,是要终生坚持的,不可有一餐忽略。关于这一方面,“老”糖友可以向他人传授自己的经验。如: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含糖量高,哪些升糖指数高,食物的分配及总量等。
不可“医”——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时的饮食
如果患者合并一些其他疾病或并发症,如:高尿酸血症、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需要特殊的食物要求,就必须有医生的指导。
譬如,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在控制饮食过程中因不能过多吃淀粉类食物,常常感觉饥饿,此时可以多吃豆制品以防饥肠辘辘。有一次,老王跟一位刚患糖尿病的老同学聊起来,得知其正处于不敢多吃而不得不忍受饥饿的阶段,就让同学多吃点豆腐。结果,这位老同学有高尿酸血症,豆腐吃多了,饥饿感少了,病情却加重了,还差点出现肾功能衰竭。
3.运动治疗
可“医”——选择合适运动方式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可以降低血糖、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体重、降血脂、缓解轻中度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等,运动方式可选择步行(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爬楼梯、骑自行车等。“老”糖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行选择或指导他人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以及什么时候运动、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如何把握、运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等。
不可“医”——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如果患者合并一些其他疾病或并发症,应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酌情运动。
譬如,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当血压控制良好、没有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可以适量运动。有一次,老王对一个患有糖尿病的邻居说:“运动是治疗糖尿病最好的方法,我每天早上慢跑20分钟,餐后血糖控制良好。”结果,这个患者有冠心病,慢跑后出现了心绞痛,不得不拨打120急救。
4.血糖监测
可“医”——自测手指血糖
血糖监测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也可以让患者成为自己的糖尿病医生。首先,“老”糖友要知道血糖控制良好的标准,从而根据自己的病情决定监测血糖的频率。其次,要分析是否存在影响血糖的因素如饮食、运动、睡眠情况、药物服用情况、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等。第三,要明白各时间点血糖的意义。通过详细的血糖监测及食物的记录,“老”糖友可以帮助自己或他人了解某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指导饮食计划。
不可“医”——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患者生活中仅仅监测手指血糖还是不够的,因为它具有瞬时性,不能反映一段时间血糖的总体水平。因此,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反映三个月血糖的总体状况,这就需要到医院去检查。
5.及早发现并发症的踪迹——可“医”
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哪些症状表示可能发生了并发症?“老”糖友可以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症状,预警自己和他人去医院做相应的检查,及早发现并确诊并发症,及时治疗。
6.确定或更改治疗方案——不可“医”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来决定。因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是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以前的用药情况、血糖水平、胰岛素功能、合并症情况、肝肾功能情况、药物的副作用及作用特点等因素来做出决定的。医生会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个决定,需要系统的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即使是“老“糖友,也不能为自己和其他患者做决定。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患者看到别人用某种药效果好,自己也要求用,还有很多患者推荐他人使用自己用的药,这些都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