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例:
夏老伯今年63岁,虽然20年前被查出患有高血压,但由于身体一直不错,他也没太在意。偶尔觉得头晕时,他就服用一些珍菊降压片。有时到居委会量量血压,基本都在140/90毫米汞柱左右。一周前,夏老伯洗澡时不慎着凉,出现咳嗽、咯痰、鼻塞等症状。起初,夏老伯并不在意,吃了点消炎药,以为病马上就会好。不料,这次的感冒“来势汹汹”,几天过去了,不仅消炎药不起作用,夏老伯还明显感到“虚弱”了不少,稍微活动一下,就胸闷、气急,晚上睡觉时没法平躺,两条腿也肿了起来。
家人感觉夏老伯不对劲,连忙陪他去医院就诊。出人意料的是,医生竟然说他患了“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要住院治疗。夏老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从来没有心脏病,身体也挺好,怎么会突然患上了“心力衰竭”?
医生的话: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类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多种心脏疾病的常见结局。引起心衰的原因很多,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老年人各器官和功能逐渐老化且常合并心、肺、肾等其他系统疾病,更易发生心衰。由于心衰早期症状不明显,故不少患者是在心衰急性发作后,才被发现的,夏老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60岁以上老人是心衰高危人群
在我国成年人中,心衰的患病率约为0.9%(男性0.7%,女性1.0%)。随着年龄增长,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55岁以上人群心衰的患病率为2%~3%,65岁以上老年人心衰患病率高达4%~6%。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支、肺气肿、心肌炎、贫血、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老年人,更是心衰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尽管心衰的诊疗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心衰的预后仍不乐观,多数患者死于心衰恶化或并发症,少数为猝死。据统计,严重心衰患者2年死亡率约为30%,5年死亡率高达50%(高于大多数恶性肿瘤)。同时,心衰的医疗费用也相当惊人,为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多数心衰患者就诊过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日益了解,心力衰竭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心衰患者的就诊率、住院率都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由于心衰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都是在心衰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才去医院就诊,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
大多数心衰并不难诊断,一张胸片或一次心脏彩超检查,就可以得到结论。如何能早期发现心衰,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呢?很多老年人困惑于这个问题。其实,心衰往往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以留心,并不难发现。
当发现自己有以下症状时,往往说明已有心衰迹象,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1. 不明原因的咳嗽,咯白色黏痰。
2. 从事原先觉得轻松的活动时感到力不从心。
3. 爬楼梯或是慢跑后气短,且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
4. 夜间平卧时感觉胸闷或憋气,需要将枕头垫高。
5. 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或是轻微恶心。
6. 尿量偏少,下肢浮肿。
7. 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
心功能检查有助早发现
勤体检是帮助早期发现心衰的好办法。60岁以上老人应每年进行一次心脏功能检查,包括心电图、胸片、心房脑钠肽(BNP)和心脏彩超。此外,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检查也有助于早期发现一些心衰的高危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者,检查频率应更勤一些。
专家忠告:一旦被确诊为心衰,规范治疗必不可少。临床上,不少心衰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便不再去医院随访,擅自停药或用一些保健品代替药物。实际上,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非常容易导致心衰再发。对心衰患者而言,规范化用药是改善疾病转归的唯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