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是指各种心脏疾患引起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关于心脏性猝死的定义目前仍有争论,但一般认为心脏性猝死指的是心脏原因的死亡,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突然意识丧失,以前已知有心脏病史,但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是未预料的。
发达国家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很高。美国每年心脏性猝死45万例,相当于每日1200例,占各种自然死亡原因15%~20%。我国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
专家指出,心脏性猝死者中约75%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其他包括心瓣膜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性传导异常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猝死。
凌晨与傍晚是猝死“魔鬼时间”
医学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恶化具有明显的时间特点,在某些时间段人的生命力特别脆弱,最易被病魔所击倒,被称为“魔鬼时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000名曾有心脏病发作史的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在一天24小时中,心脏病发作有一个时间节律,每天上午6至9时为发作的“高峰期”,心绞痛和猝死往往会在上午9时左右发生。上午9时发作的非致命性的心脏病要比晚上11时发作的心脏病多3倍左右。
一天中,人最危险的时刻要数黎明。据研究表明,人在黎明时分,血压、体温变低,血液流动缓慢,血液较浓稠,肌肉松弛,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调查显示,凌晨死亡的人数占全天死亡人数的60%。当你清晨从梦中醒来,便进入了一天中的第一个“魔鬼时间”段(清晨6~9时),例如心肌缺血的发作高峰为早晨7~8时,心律失常的发生以早晨6~9时最频繁。另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过4769例心肌梗死病人,其中28%在早晨6~10时发病。
一天中的另一个“魔鬼时间”是在傍晚以后,此时心脏病发作几率再度升高。假如你在晚间7时左右饮酒,肝脏排出酒精所需的时间比一天中其他任何时间都要长,故此时饮酒最易醉人,肝脏也最易受损。
“魔鬼时间”慎起居
虽然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胸痛、憋气、心慌,有些人会感到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咽喉痛、恶心呕吐,甚至牙疼等。对此,专家指出预防猝死应注意几个方面:
做到合理保健和预防。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积极的心态;饮食清淡,粗细搭配,水果蔬菜不可少;“魔鬼时间”慎起居,锻炼要避开这段时间;经常给自己减压,对中年人来说,尤其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以外的时间,要强迫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抽空可以和家人去旅游。
规范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人把高血压和糖尿病叫做“无声的杀手”,是说这两种慢性病对人体的损害是长期的、渐进的。而这两种病又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关键是要规范治疗,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已有冠心病的患者,要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服用二级预防的药物,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的调血脂药物等。
要重视体检。对过了40岁的人来说,一定要至少两年做一次体检;60岁以上的人,每年应全面检查1次。
中老年人最好住在城区,以免发病时离大医院远而耽误抢救。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则应减少出行,尽量避免在拥挤的环境中活动。要特别注意的是,老人单独外出时,身边要带些必备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以及能迅速联系到家人的电话号码。
家人及时救治很关键
心脏性猝死,最危险而且最易发生的地点是在家中。此时不可惊慌,应当争分夺秒地就地抢救,病人身边的人是最好的抢救者,不要为寻找其他救护人员而耽误时间。要知道心脏停搏后最初的几分钟对病人生命的复苏是极为重要的。即使患者家属不懂医学,只要按照下面方法去做,病人的生命复苏就有希望。
首先判断心脏是否停搏。在心脏停搏的10秒钟内,病人会出现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全身抽搐,随即呼吸逐渐停止,瞳孔散大。此时,摸一下颈前两侧的颈动脉及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若没有动脉搏动,说明心脏已经停搏。
心前区叩击。发现心脏停搏后,立即用拳头在病人胸骨正中处拳击1次,其分量以能使清醒人感到疼痛为度。再摸动脉,若没有搏动,可再拳击1次。若仍然没有动脉搏动,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疏通呼吸道。首先使病人仰卧位躺平,最好躺在硬板床或地面上,不要在弹簧床上。取出假牙等口腔异物,将病人头向后仰,抬颈,使呼吸道通畅。
胸外心脏按压。将左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中下部,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两臂伸直,借助身体的力量,垂直向下压,使胸骨下陷3-5厘米,然后完全放松。每分钟按压100次。
当然最好的救治是能尽快到达医院,因此千万别忘了及时呼叫“120”。
心脏停搏后最初的几分钟对病人生命的复苏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