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白内障者可占到48%。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群比起来,糖尿病患者中白内障的发病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其2倍,而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是其5倍。可以说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病率高,发生时间早。在糖尿病时血糖升高,从而进入晶状体内的葡萄糖增多,大量葡萄糖由于己糖激酶被饱和而不能迅速代谢,被活化的醛糖还原酶转化为山梨醇在晶状体内蓄积。一旦山梨醇形成难以代谢和消除,逐渐积聚的山梨醇导致晶状体的高渗状态,从而吸收更多的水分进入晶体囊内,造成晶体纤维的水化和肿胀,使得晶体透明度下降。如果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突然使血糖降低,便会同时引起房水中的葡萄糖浓度也突然下降,这就导致了晶体和房水渗透压的差异突然增大,会引起晶体水肿加重而使患者感到视力障碍。这也是对长期处于“高糖毒性”的患者,降糖治疗要遵循“阶梯性”“渐进性”原则的理论依据之一。除了山梨醇的发病机理外,晶状体内蛋白质糖化也起着重要作用。晶状体蛋白有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并且此处蛋白的更新周期较其他组织蛋白较长,在高糖状态下,可以发生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化反应。被糖化的晶体蛋白就打破了其正常的结构,从而使晶状体混浊、棕化,皮质层厚度增加以及硬化等改变最终导致白内障形成。
实际上,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真正的糖尿病性白内障,另一类为糖尿病患者的老年性白内障。前者发生率较低,约占10%左右,多见于1型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比较多见,此类白内障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具有相同的表现,只是发病较早,成熟较快,发病率高。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分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在晶状体没有完全混浊以前,以控制血糖等纠正代谢紊乱为主,结合药物对症治疗,目的是延缓成熟。待白内障成熟后,药物治疗疗效甚微,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前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来源:当代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