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女士,57岁,一段时间以来出现头昏、脑胀,心慌、耳鸣等不适,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心脏轻度肥厚、尿蛋白(+)、腿底动脉硬化(Ⅱ期),血压为130/80毫米汞柱。患者告诉医生,她原来血压是偏低的,多年维持在90/60毫米汞柱左右。医生经分析后,建议患者服降压药治疗。但是,病人有些疑虑,原因是她听别人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40/≥90毫米汞柱,而自己的血压并没达到该水平,为何要服降压药呢?
关于高血压的诊断,诚然血压水平是一项重要的权衡标准,一般来说,经多次测得的血压结果,当收缩压(高压)达到≥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低压)达到≥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这是对于人群之间的横向对比来说的。但是,高血压的判断还强调纵向的自身对比,以及还要结合与血压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黄女士是在出现不适(符合高血压常易发生的症状)的情况下就诊的,虽然测得的血压仅为130/80毫米汞柱,但与患者以前的血压90/60毫米汞柱相比,已上升了40/20毫米汞柱,并且重要脏器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虽然尚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然而自身血压有明显上升,且因血压增高已出现了“靶器官”的损害,为此需要认真控制血压。
通过我们的医疗实践所见,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原基础血压较低(有些属于低血压患者),在长期观察期间,随着血压的上升,虽然还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是通过心电图、χ线、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心电监测等多项检查表明,已存在房室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脑动脉供血不足等异常变化。
目前,多数人主张对待血压上升值达到30毫米汞柱的患者,即便仍<140毫米汞柱,也应给予降压治疗。(北大三院主任医师 余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