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医学上叫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三位疾病,是引起残疾的主要因素,其中以缺血性中风(“小中风”和脑梗死)所占的比例最大。由于脑梗死治疗难度很大,一旦发病,其死亡率极高,即使幸存,也长期遗留难以恢复的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对脑梗死来说,最重要的的是防患于未然,预防其发生或捕捉其发生前的警告信号,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王先生是一位中年领导干部,年富力强。自认为年轻,身体好,精力旺盛,不会有什么问题。虽有高血压,但并无不适感,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医院检查和治疗。连常规的年度查体,也没有时间进行。在一次会议发言中,王先生突感说话不清楚,但两分钟后即恢复正常。由于缺乏对“小中风”可以引起脑梗死的了解,他未予以注意。第二天起床时,就发现说话不流利,家人不能听懂,右上下肢活动不灵活,这才去医院急诊,被诊断为脑梗死。检查还发现有糖尿病、血脂异常。经半年多的药物和康复治疗,言语功能稍好转,但说话仍不流利,需拄拐行走,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有时需要他人帮助,从此不得不退出领导岗位。
应该说王先生还算是幸运的,因为脑梗死危害很大,有的患者因此而不得不卧床或坐轮椅,甚至丧失性命。到目前为止,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因此,认清什么是脑梗死,并了解脑梗死的早期症状极为重要。
源于脑动脉阻塞
人们常说的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而引起肢体麻木、瘫痪、失语等症状,常在活动、情绪激动、劳累、用力等情况下出现。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小中风”)和脑梗死。其中脑梗死是指供应大脑的动脉血管由于各种原因在局部形成血块(血栓)使得动脉阻塞,以致这个血管所供血的脑组织缺血而导致脑梗死,从而产生各种症状。脑梗死多在安静下起病,尤其是在夜间。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病变部位不同,症状也不同。
高级功能受影响:淡漠、反应迟钝、言语障碍、昏迷;
运动功能受影响:复视、肢体瘫痪或动作不协调、行路不稳、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感觉功能受影响时:黑朦、视物模糊、听力丧失、半身麻木、眩晕等。
若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时,可出现一侧眼睛失明、对侧上下肢瘫痪;若病变发生在左大脑半球,还可出现言语不清,不能进行计算;随病情发展而出现呕吐、昏迷。
识别先兆症状
一旦发生脑梗死,其治疗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控制危险因素及识别早期症状(先兆症状)极为重要。大约有25%的患者在脑梗死发生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英文缩写TIA),中医称为“小中风”,前面提到的患者王先生在发病前一天就有短暂的言语障碍。
常见的先兆症状为:暂时的①黑朦、单眼失明或偏盲;②记忆丧失;③言语不清,看不懂文字;④一侧肢体的麻木或无力;⑤眩晕、呕吐;⑥看东西双影;⑦声音嘶哑;⑧呛咳或吞咽困难;⑨肢体动作不协调;⑩单侧或双侧口周及舌部麻木等。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尽管这些症状很快恢复,也应尽快到医院查明病因,如进行CT,颈动脉超声、血液黏稠度、免疫系统等检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随着CT、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脑梗死的诊断较为容易了,但在发病早期12~24小时内检查常难以发现病灶,这时,需要有经验的医师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