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脑血栓形成(俗称脑血栓)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所以预防脑血栓发生和复发是人们尤其是老年人较为关注的问题。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源于何地,从祖国的南海到北疆,从东海之滨到西域高原,每到春夏和秋冬之交(脑血管病高发期在冬季),年岁较大的人们便蜂拥到医院,进行换季输液,俗称“冲冲血管”,预防脑血栓。尽管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多次通过不同方式宣传,指出这种治疗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但是输液治疗人数依旧有增无减,这给我们原本并不富裕的国家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有的患者甚至还因医师不做输液治疗与医院发生纠纷。实际上——换季输液并不能预防脑血栓。 首先,引起脑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死、房颤等)、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长期吸烟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同时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而脑动脉本身的衰老硬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形成了脑血栓发生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所以短期冲一冲,既不可能将血管冲软,又不可能冲掉高血压、心脏病等危险因素,因而也就不可能预防脑血栓。 其次,短期输液不可能长期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生命的维系,靠的是新陈代谢的延续,任何外来的物质通过分解、吸收入体内,最终都将被排出体外,药物也不例外。医学上将药物浓度在血浆中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大多数药物的半衰期是以小时计算的,有的药物则按分钟计算。一般说来,半衰期长的药物,其药效时间长,半衰期短的药物,药效时间亦短。迄今为止,尚未听说有任何一种抗血栓药物具有半年时间的半衰期,换句话说,短期输液,抗血栓的药效随着输液结束而很快消失,不可能长期预防脑血栓。 换季输液对身体有害 第一, 因寄希望于输液治疗,而忽视对危险因素的治疗。由于缺乏医疗知识,很多人并不认识引起脑血栓的危险因素,更谈不上治疗。还有的人虽然知道危险因素,但是并不认真对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控制不达标,糖尿病控制不理想,长期抽烟不戒除等等,单单寄期望于定期输液来预防脑血栓,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第二, 输液不当诱发脑血栓。有的老人身体本来平安无事,却要赶“时髦”换季输液,但几天后却发生了脑血栓。经追问后发现,这部分病人大多选用了高浓度(10%)葡萄糖,还有的增加了输液中的药物用量,可怕的是上述两种现象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短时间内,血循环中其他成分大量增加,改变了血液粘稠度,血流缓慢,导致血栓发生。还需提醒的是,连续输入生理盐水也不利于血压控制。 第三, 输液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北京有家医院分析了2002年8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其中静脉给药有 64例,占78%,远远高于口服给药(16例,占20%)。 任何药物都有可能有不良反应,因个人体质不同,药物质量有差别,不良反应也不尽相同。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溶血乃至死亡。 第四, 输液破坏血管,可引起局部感染。老年人血管硬化、弹性降低、变脆,反复穿刺后,破坏血管完整性,加之有的药物具有刺激性,引起穿刺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外渗,操作不当时,容易出现局部皮下瘀斑,或引起静脉炎。 当然,输液治疗并不是完全无必要,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刚刚发生脑血栓的人,为促进病灶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预防短期内血栓再发,有必要实行活血通络的输液治疗。因为疲劳、情绪不稳定,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听力下降,或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如视物不清,说话舌根发硬,肢体活动不便等临床表现,在排除其他原因、诊断明确的情况下,采用口服药物不能改善症状时,可改为扩血管、降纤(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或活血化瘀通络等输液治疗。但具体操作应在医生的安排下进行。 总之,预防脑血栓,应从消除或减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做起,盲目输液不可取。(来源:中老年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