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脑出血内科治疗进展及我院治疗脑出血的特点

脑出血内科治疗进展及我院治疗脑出血的特点

作者:脑出血;颅内压 控制血压 高血压 糖尿病    转贴自:未知    点击数:1112


脑出血由于发病急,病情大多危重,以往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近年来由于CT的广泛应用,使早期诊断更容易、更迅速,且对脑出血病理机制研究使内科治疗方法有了一定提高,病死率也有了一定下降。
  1.控制血压:脑出血患者5060%病人合并高血压,即使平时血压正常的人发生脑出血时也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压提高。对于脑出血血压控制过去一般认为需要降低至正常水平或略高于正常水平。但近年来研究脑出血多伴有血压异常,虽以高血压多见,但血压波动并不少见,所以随机测血压已不能反映脑出血后病人血压水平的变化,需进一步行动态血压监测,从而根据血压波动的范围,程度结合临床情况考虑降压的处理原则及用药时间,防止出现血压的骤升骤降。而且在脑出血急性期,特别合并高颅压时,血压升高本身是机体的一个应激反应,以保证脑出血药供应。一般血压水平不是很高,收缩压不超过180mmHg,舒张压不超过110mmHg以上,一般不主张给予降压药物,而是积极的降颅压治疗,一旦颅内压恢复正常,血压也可能随之恢复。同时对于血压控制必须结合病人年龄及平素血压综合而定,可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血压不能降低太低,以防止加重脑缺血。如血压过高降压处理时,宜选用温和的降压药物,使血压缓慢平稳的下降。使Bp控制在150160/90100mmHg。目前认为对高血压病人降低血压对脑血管病绝对有益,不但可降低脑血管病发生,而且可降低复发,但对血压正常的人是否需降压治疗,尚无定论。
  2.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血肿的占位效应及脑水肿形成常有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甚至脑疝。必须给予降颅压治疗活动。最常用的降颅压药物为甘露醇,它是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来通过渗透性脱水作用而减少脑组织含水,另外还可抑制脑积液的分泌及增加脑积液吸收,最终使脑积液减少,从而达到降低颅压目的,一般用半量(125ml),每4-6小时一次快速滴注,3-5天后逐渐减量,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否则易造成肾功损害,又因在降颅压同时又可以增加血浆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对老年高龄或伴心脏病者滴速不宜过快,否则易引起心衰。利尿剂通常不单独用,常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如速尿20240mg8-12小时静注一次。复方甘油为较缓和脱水剂,可与上述两药联用或在少量出血和高颅压不明显时单独使用,一般500ml,每日1-2次。激素以往认为有脱水作用,但对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及感染不利已不主张应用。
  3.钙通道阻滞剂应用。脑出血后继发缺血性改变是引起脑出血后临床神经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脑出血后缺血压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聚集引起脑细胞坏死,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轻病灶部位血管痉挛,从而改善脑局部的缺血及由此引起的缺血性脑损害及细胞内钙超载。实验证明尼莫地平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时间窗问题,临床疗效如何等。
  4.活血化瘀治疗: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加速血肿的吸收,减轻脑水肿,有利于神经功能康复,但对于有明显继续出血倾向的脑出血病人早期特别是超早期应用活血化瘀的治疗应谨慎行之。
  我院治疗脑出血有以下特点:
  早期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
  早期开始康复训练。
  对于脑出血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量<10ml者,于发病后的次日;出血量20ml左右者,于发病后714天即开始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如我院自制的脑血舒、止麻复元丸或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红花、脉络宁、灯盏花素等,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实践证明早期应用活血化瘀中药,不会加重脑出血,而是有利于血肿吸收,促进血肿周围水肿消退,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在药物治疗同时,主张早期开始康复训练,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患广泛配合的康复体系。一般脑出血急性期,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发病后2472小时即开始康复训练,包括患肢功能位的摆放,专职康复师床头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及指导,责任护士耐心的心理护理。早期主要以按摩,被动活动为主,视病情及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主动活动,使患者逐步达到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