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映宏 (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建德 311600)
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内囊、丘脑 、脑干和基底节,由于病灶微小,易造成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笔者收集我院近年来经CT检查的52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 52例中,男 39例,女13例;年龄35~84岁,其中大于60岁38例 (73%)。既往有高血压史者39例。其中伴有冠心病7例,糖尿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发病至CT扫描时间:1周内8例,1周~1个月26例,1个月以上16例 。52例脑腔隙梗死中,单纯运动性偏瘫29例,单纯感觉性卒中3例,感觉运动性卒中16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1例,呐吃一手笨拙综合征1例 。
1.2 检查:方法CT机为GE MAX640型和GE Li ghtSpeed四排螺旋CT,320×320和 512×512矩 阵。以OM为基线,层距、层厚各10 mm,由颅底至颅顶逐层扫10~12层。全部病例均行轴位平扫,5例加冠状位扫描 ,12例做了增强扫描。对临床症状明显 、平扫 阴性者嘱短期复查 。对怀疑脑干病变者改变扫描架支角一8~15。,以显示后颅凹。
2 结果
52例中共发现梗死灶73个 ,其 中内囊 29个(其 中前肢15个,后肢4个 ,膝部10个),基底节21个,丘脑 14个,脑干5个,尾状核4个。单发病灶18例,多发病灶34例。梗死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楔形。直径5~15 mm,其中5 mm以下 5个,5~10 mm 39个,>10~ 15 mm 18个,>15~20 mm 7个,20 rnm以上4个。梗死灶无占位效应及水肿。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内囊 、丘脑 、基底节和脑干等深部脑结构 ,引起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 因是高血压和冠心病 。慢性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 化使血 管壁发生透 明脂 肪变性 、类纤维蛋白坏死、微粥状斑块形成微动脉瘤形成等病理改变,极易引起脑深部穿支动脉的阻塞而导致脑腔隙性梗死。本组病例中,有明确高血压 、冠心病史者共 39例(75%)。
脑深部穿支动脉的管径多为 40~500,um,它们是大脑前动脉 、大脑 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正中分支等。较小的穿支动脉阻塞腔隙灶较小。如果梗死部位发生在穿支动脉的起始部 ,因管径较 大 ,产生的腔隙灶可达15 mm 以上 。本组梗死灶的直径以5~20 mm 为多,共 64个 (88%)
本组73个脑腔隙梗死病灶外形为圆形、类圆形及楔形。大部分病灶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梗死灶CT值为8~31 HU,徐广利等_3 J认为,CT值不一定能代表病灶的真正X线衰减值,无助于新旧梗死灶的判断。这是因为腔梗灶较小,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所致 。
常规颅脑 CT扫描时,脑干由于受双侧岩尖及后颅凹骨性伪影的干扰和扫描厚度的影响,较小的脑干 梗死病灶可能被漏掉。应采取改变扫描架角度并用薄层扫描技术,以提高腔隙梗死灶的显示率 。
少数病例有腔隙性脑梗死症状但CT检查却阴性,亦有无临床表现而CT示脑深部梗死,这可能与梗死灶大小有关。目前CT还难以发现3 mm 以下的病灶及发病后 24 h内的脑梗死,也不易区分脑血管意外后遗囊腔和腔隙性脑梗死之软化灶 。但只要紧密结合临床资料,如既往有高血压 、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病史,卒中样发病,符合1种或以上腔隙症候群,将有助于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 。 参考文献略。摘自《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