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血管腔内成形术”助糖尿病足逃过一“截”

“血管腔内成形术”助糖尿病足逃过一“截”

作者:糖尿病 糖尿病足    转贴自:未知    点击数:707


        近日,辗转国内数家医院的陈老伯,终于可以摆脱轮椅,自己走路了。原先,70岁的陈老伯身体一直健壮,从不进医院大门,虽患糖尿病多年,但并无大碍。半年前,陈老伯开始出现左脚麻木、发凉的现象,也并未在意。未料,3个月后情况不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左脚第四趾末端出现红肿并逐渐发紫。这下,陈老伯不敢等闲视之了,赶快去医院治疗,可就是不见好转,无奈开始了艰苦的南征北战式的求医旅程。结果,他的左腿几乎被所有的医院判了“死刑”——截肢,否则可能会因坏死、感染而危及生命。当心灰意冷的陈老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上海一家医院时,他左脚已有3趾即将“下岗”了。出乎意料的是,奇迹发生了。经过血管外科医生的精心医治,陈老伯的病脚温暖了,原本红肿的3趾也光荣“上岗”,他终于告别了3个月的轮椅,自己站起来走路了。

    医生的话

        陈老伯患的是糖尿病足。所谓糖尿病足,其实是糖尿患者常见的一种慢性致残性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管内膜增厚和中膜钙化,导致血管扩张能力下降,血管狭窄、堵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这种退行性改变比正常人提前1015年。像陈老伯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并且不断增多。据最近报道,每9.7个成年人中即有1个糖尿病患者,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约10%会出现糖尿病足病变,而因此引起的截肢比非糖尿病患者要高510倍。

        造成糖尿病足的主要因素是肢体动脉供血不足。早期症状主要是足部瘙痒、怕冷,肢端刺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皮肤发白或发紫;病情加重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其特征为:症状只出现在步行时,停止步行后症状消失;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下肢亦感疼痛,甚至彻夜难眠;最后形成溃烂、坏死,创面经久不愈。

        陈老伯的病状正是糖尿病足下肢血管阻塞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血管阻塞,外科主要治疗方法有动脉搭桥术和血管腔内成形术。

        动脉搭桥术是通过自体或人工血管搭一“血管桥”,跨越血管阻塞段使近端的血液通过“桥”流到远端的缺血段,恢复远端肢体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该方法创伤大,恢复慢。

        血管腔内成形术是通过一针眼插入球囊导管对狭窄或阻塞的血管进行扩张,使血管内膜重塑,增加血管流量,改善远端血液供应,必要时可能还需植入血管支架。近年我院开展的小而长球囊技术,使原先认为是禁区的小腿狭窄血管也能达到良好的再通效果。此方法具有无刀口(如果说有“刀口”的话,那就是一个粗针的针眼)、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费用低(自费患者如单纯进行球囊扩张手术,约需1万元,如需植入支架,需23万元)等优点,特别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陈老伯的左腿就是通过血管腔内成形术才得以“死而复生”的。

        糖尿病患者开始出现下肢血管缺血症状,自己通常不会在意,只有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觉察到。如果足趾破溃,哪怕是很小的,肉眼看不到的损伤,也会发生局部坏死。而通常的内科保守治疗、外科局部换药,往往难以迅速奏效。如果病变蔓延,以后可能为了挽救生命而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理论上讲,只要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均可施行血管腔内成形术。早期患者病变较轻,手术成功率较高;而晚期患者血管病变严重,手术不容易打通血管,成功率较低。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相当重要。

     专家提醒:

糖尿病患者容易患周围神经炎,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低,易受伤,而即使是一个小伤口也可能导致难以愈合的溃疡。因此,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足部护理,如:经常检查双脚是否有水泡、红肿和破损,每天洗净双脚、保持趾间干燥,修剪趾甲不要太短以免受伤,最好穿软底的宽松鞋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