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疾病常识】高血压患者的12个降压“关键词”(2)

【疾病常识】高血压患者的12个降压“关键词”(2)

作者: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    转贴自:未知    点击数:609


关键词7:降压达标
  确保血压达标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但在我国,高血压治疗达标率极低。
  调查发现,血压控制不达标的人群比血压达标的人,发生心脑血管疾患风险要大得多。然而在我国,许多高血压患者以为只要服点降压药就行了,平时不监测血压;甚至许多患者明知自己血压高,却视而不见,根本不把降压当回事。我国血压达标率仅占治疗人群的1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多数高血压患者面临发生心脑血管疾患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规定:普通高血压患者,没有心、脑、肾器官损害,也没有除高血压外的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等),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同时患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中风、慢性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老年人同样也需要积极地控制血压,但降压力求缓慢,不宜操之过急。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收缩压很高,舒张压较低,脉压大。收缩压高,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大;但舒张压太低,也会影响冠状动脉的血供,加重心肌缺血。
  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一般情况,老年人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当舒张压低于70毫米汞柱,特别是有心、脑缺血症状时,收缩压控制在150毫米汞柱以下,也算达标。
  专家忠告:所有高血压患者均需确保血压达标,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降压力度不宜过大。双侧颈动脉有动脉粥样斑块、狭窄的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导致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
  关键词8:减少波动
  血压忽高忽低比血压持续升高更容易引起心、脑、肾等器官损伤。
  人的血压在昼夜24小时内会出现一种生物钟似的节律性波动。一般清晨时血压较高,下午37时血压亦较高,中午和晚间睡眠后血压较低,心率较慢。
  此外,血压还会随天气、情绪、环境等影响而变化,如冬季高、夏季低,安静、休息、心平气和状态下较低,劳动、运动、情绪变化、进食、吸烟、饮酒、喝咖啡、排便时较高。高血压患者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处于激活状态,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
  多项研究显示:在决定靶器官损伤(心、脑、肾、血管)的各项因素中,血压水平固然重要,但血压波动性更重要。血压波动大者,器官损伤严重。究其原因,主要与忽高忽低的血流长期冲击血管壁,容易造成内皮破损和内皮功能紊乱,内皮破口处发生脂质沉积、斑块形成,进而导致血管硬化。专家忠告: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坚持服药很重要,但要避免医源性或人为造成的血压波动。每天服药34次的短效降压药,易造成血压忽高忽低,漏服时更易人为造成血压波动,危害很大。如果有条件,提倡服用长效降压药,以保持血压平稳。
  研究表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降压药联合使用,不但可以更好地降低血压,也能使降压更持久而稳定。
  关键词9: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5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疾患。
  1998年发表的HOT研究观察了187905080岁高血压患者,应用阿司匹林75毫克/日,平均随访3.8年,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可使血压控制良好(舒张压〈9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血管疾患下降15%、心梗下降36%。
  中国专家共识(2005)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应当用于血压控制满意(150/90毫米汞柱)5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若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等),则使用阿司匹林的指征更强。即使是5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若合并上述危险因素,同样考虑应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研究证实: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不增加颅内出血和严重胃肠出血的发生率。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必须把血压控制好(150/90毫米汞柱)。此外,有溃疡病、严重肝病及出血性疾病的高血压患者,需慎用阿司匹林。
  另外,由于布洛芬等药物能减弱阿司匹林的作用,一般情况两种药物不宜同时服用。
  专家忠告:阿司匹林应当坚持长期服用,除非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一般地说,单纯高血压患者每天饭后一次服用75毫克阿司匹林即可,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周围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每天需一次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
  关键词10:降脂新说
  多数高血压患者,不管基础胆固醇高低,加用他汀类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中风的危险比正常血压人群高23倍,提示除血压外,高脂血症、高血糖等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多个研究证实,多数高血压患者,不管基础胆固醇高低,加用他汀类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是由于他汀类药物除了能降低血胆固醇外,还具有抗氧化、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甚至消退斑块、改善血管病变的作用。
  高血压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应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00毫克/升,若无严重不良反应,一般不减量或停药。首次服药68周后,检测血脂一次,以后每23个月检测一次。若血脂保持在理想水平,可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一般来说,长期服用他汀类药是比较安全的,对肝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若有,则多发生在用药后13个月,多数为转氨酶一过性升高,需要停药者不到1%。少数患者可发生肌肉损害,出现小腿酸痛、无力等。
  专家忠告:他汀类药需长期服用才能获益。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若发现转氨酶或肌酸激酶升高大于正常上限3倍以上,应立即停药,并加用保肝药物。若升高小于正常上限3倍,应酌情减量并注意复查肝功能。

关键词11:治疗趁早
  降压治疗越早越好,但永远都不晚。

  如今,高血压治疗总趋势是重心前移,千万不要等到发生了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患后才去治疗,那时为时已晚。即使能保住性命,但致残后的生活质量下降及巨额的医疗支出,会给患者、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经过许多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后规定:正常人的血压要小于130/85毫米汞柱,最理想的血压要小于120/80毫米汞柱,当血压大于或等于140/90毫米汞柱时,称为高血压;介于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130/85140/90毫米汞柱),称为正常血压高值。研究还发现,即便在正常血压范围,从115/75毫米汞柱开始,每升高20/10毫米汞柱,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增加一倍。血压越高,患心梗、心力衰竭、中风、肾脏疾病,及心脑血管疾患的风险就越大。
  正常血压高值者,首先应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包括减肥、限盐、运动、戒烟限酒、减压等,将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甚至120/80毫米汞柱以下。
  糖尿病患者一旦血压超过130/85毫米汞柱,就应该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给予药物降压治疗。当确诊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衰)、肾脏疾病(蛋白尿、肾功能降低)时,一旦血压高于120/80毫米汞柱,就可以开始药物治疗,以阻断疾病进展。
  不少人认为老年人血压偏高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事实并非如此。老年人血压(主要是收缩压)确实可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老年人的收缩压,每10年可升高10毫米汞柱,但仍不应超过上述标准。老年人群的这种收缩压和脉压升高,是比单纯舒张压升高更为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也证实,年龄本身不是拒绝降压治疗的理由,即使是高龄人群,开始降压治疗也为时不晚,更没有理由中断降压治疗。
  专家忠告: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症状轻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症状的患者因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后果反而更严重。
  因此,一旦发现血压超标,无论年龄大小、有无症状,都应该尽早开始降压治疗。

关键词12:处方个体化
  用药遵循小剂量、长效、联合用药的原则,综合各种客观因素,以期用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收益。

  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地说,药物治疗高血压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最小的有效剂量获得最好的疗效,将不良反应控制在最小范围。2.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作用的药物(降压谷峰比值大于50),使全天血压稳定在目标范围内,有效防止靶器官损害,避免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致猝死、中风或心脏病发作。3.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宜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当前常用的降压药主要有5类:利尿药、茁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和钙离子拮抗剂(CCB)。各类降压药各有优缺点,合理选择是关键。此外,降压药的选用除了要考虑降压药的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外,还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如是否存在导致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以及患者以往用药经验、经济承受能力等。
  专家忠告:部分高血压患者不愿长期服药治疗,总想一劳永逸地治愈高血压。很多虚假医药广告就是利用这一点欺骗患者,如高血压研究获重大突破,高血压患者从此不再需要终身服药”“高血压克星,保证治愈,无效退款等。这些广告中的药物往往成分不明,作用不清。还有些广告打着传统中医药的旗号,外加一些现今流行的科技名词(如纳米、基因等)来蒙骗患者,延误了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