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顼志敏教授,再次重申了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迫切性和关键性。
“尽管国际上发病率已累计下降了30%—40%,但在中国,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其高发人群的发病年龄提早了10年。可以肯定地说,心脑血管病目前当然是国人死亡的第一大杀手。”
很多冠心病被误诊了
不过,在顼志敏教授看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力军”——冠心病的防治意识更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一旦身体血管狭窄或闭塞,心绞痛、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恶性事件就会接踵而来,这一切也正是冠心病酿成的后果。”顼志敏教授说,但目前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冠心病的概念,不仅患者,甚至连某些医生都不能准确认知,这直接影响了冠心病的防治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顼志敏教授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在冠心病诊断方面奉行着“宁可错判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的政策,轻易给病人带上冠心病的帽子。因此,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被误诊为“假冠心病”!然而,另一方面,有些表现不典型的“真冠心病”又往往被漏诊。
“可是,如果连病情都不能准确诊断,又怎么能保证冠心病得到合理治疗呢?病人的生命何以保障?”
冠心病要“诊断从宽、治疗从严”
顼志敏教授介绍,临床上的冠心病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两种。有没有心绞痛是很重要的鉴别标准。其典型症状是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过度吸烟及饱餐后,胸骨后会出现手掌大小、部位固定的,可能会放射到咽部、牙、腹背及左前臂等部位的压迫感、紧缩感或闷胀痛,一般会持续1—15分钟,阵发,在安静、休息、含服硝酸甘油或去除诱因后几分钟就好转;而不典型的心绞痛或无痛性心肌缺血也会出现阵发性的胸闷、憋气、心悸,通过心电图动态变化、24小时心电图监测(Holter)、平板运动试验等技术,可以综合判断侦查。
“最准确而直观的诊断还是冠脉造影,这依然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临床上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9%,但这项检查是有创的,仍有一点儿风险,故不一定人人都能接受此项检查。”因此,顼志敏认为,诊断冠心病就像破案一样,一定要掌握充分的证据,特别是对于某些不典型或证据不足者,宁可“诊断从宽,治疗从严”,即先不戴上冠心病的帽子,但先按冠心病治疗,同时进一步设法寻找冠心病的证据,指导选择规范的治疗方案。
规范治疗异常重要
“至于冠心病的治疗,”顼志敏强调,必须遵循“标本兼治”,一方面治本,根据循证医学,控制危险因素,改善预后;另一方面治标,缓解症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以缓解动脉硬化的进程,稳定斑块,减少恶性事件发生的几率。
这就要求我们,科学选用大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疗法及药物,权威性指南所规定的冠心病肯定疗法,只要没有禁忌症,就要坚决应用,做好控制动脉硬化病的“322”工程:“3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2病”即心血管病、脑血管病;“2衰”即心力衰竭、肾功不全。
比如,严格遵循冠心病二级预防的A、B、C、D、E疗法。第一,合理使用阿司匹林、ACEI/ARB类药物、低分子肝素。第二,合理使用阻滞剂,让血压控制至理想水平。第三,服用他汀类药物、彻底戒烟。第四,控制糖尿病、清淡饮食。第五,健康教育(对病人)和继续教育(对医护人员),适量体力运动(有氧性)。
此外,中医药的保健作用也不能忽视。
“最值得提醒的是,千万不要等到有了病再来治,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长期贯彻和落实防、治、保、康一盘棋,远离冠心病完全有可能。”顼志敏教授最后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