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CT、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对照观察

CT、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对照观察

作者: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绞痛 心肌梗塞 脑血栓 脑梗塞 高血压    转贴自:未知    点击数:1710


    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病,发病率高,如不能及时治疗,病情易发展加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早期诊断对本病的治疗、预后极为重要。我们通过3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MRI和CT对照观察,以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资料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7~71岁,平均62岁。发病时间4~48小时。既往无神经系统发病症状,均为初次发病。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程度不同的肢体乏力甚至偏瘫等症状。体检部分病人有肢体肌力不同程度下降等。血液方面化验检查:全血粘度:平均为12.31mpa/s;血浆粘度:平均为2.33;血沉:平均为36.33mm/h;血脂中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均较正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其中23例两者检查时间间隔在24小时以内,其余病例两者检查时间间隔在48小时以内。

2 结果

   CT表现:30例共检出病灶37个,其中额叶4个,顶叶6个,脑干2个(可疑),基底节10个,内囊12个,丘脑1个,小脑2个。病灶均呈斑点状、小片状低密度改变。病灶大小为0.5~1.0cm。小于0.5cm的病灶检出率为零。

   MRI表现:30例患者共检出病灶254个。于大脑前、中动脉分布的皮层下为主。室管膜下区无明显病变。其中额叶105个,顶叶30个,脑干7个,基底节53个,内囊16个,丘脑6个,小脑6个。病灶以斑点状、小片状为主,最小0.2cm。信号改变T2W均为高信号,T1WI为稍低信号,T2WI/IR水压抑像208个病灶呈高信号,病灶以结合水为主,提示为较早期的病变。46个病灶呈低信号改变。小于0.5cm的病灶检出185个,0.5~1.0cm的病灶检出69个。

   以MRI的检出率为100%,CT检出率为14%。两者配对X2显著性检验表明MRI和CT的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两者对比见表1。

   3 讨论

   MRI和CT诊断脑梗塞主要是以缺血区脑组织水肿为基础。当局部脑组织灌注低于临界值时,相对的缺氧使细胞内代谢紊乱,引发细胞内环境的改变。ATP合成减少,乳酸增多,从而引起细胞膜钠钾泵功能衰竭,使细胞外钠内渗,细胞内离子浓度增高,渗透压增加,从而造成细胞中毒性水肿,使缺血区水分增加3%~5%。这一病理改变发生在缺血后30分钟左右。缺血6小时后血脑屏障开始破坏,水与蛋白质从血管内漏入梗塞区,引起细胞外血管性水肿。CT由于对水的敏感性稍差,往往在缺血发生后24小时方能显示病灶,MRI则缺血发生后不到2小时即显示细胞性脑水肿。本组有6例,共25个病灶,尽管MRI已显示病灶较大,由于发病时间较短,均在24小时内,故CT检查未能显示病灶(见图1~4)。其次,大多数病灶体积较小,与周围组织未成明显的密度差异,受CT密度分辨率的限制而不能被检出。本组有19例,在MRI检查时共发现203个较小的病灶,且多发生于额顶部,受CT密度分辨率及局限性的限制而不能被检出(见图5,6)。另外5例中,合并有20个病灶为发生于小脑、脑干部位,由于CT检查时产生较多骨性伪影而不能明确诊断(见图7~9)。在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病变中,我们体会MRI较CT有以下优点:

     ①MRI较CT对水的敏感性高,可发现较早期的病灶。

   ②CT显示病灶取决于病灶的密度变化,有些病灶虽然范围较大,但无明显坏死、囊变,因此组织密度变化不大,不能被CT检出,但病变区含水量已增加到足以被MRI所检出。

   ③MRI较CT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可发现较小的病灶,MRI可检查出1~5mm的病灶,CT对直径小于5mm的病灶难以检出。

   位于后颅凹、脑干、顶部的病灶,CT检查由于易受骨性伪影的干扰,使病变与周围组织不易区分,同时可以出现假阳性,而MRI检查则完全没有骨性伪影的干扰,亦可以任意方向成像,因而使病变得以充分显示。

     MRI在显示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形态、大小、数量、部位等方面明显优于CT,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摘自《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