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常由卫生局组织下乡给乡村医生讲课,并会诊指导治疗。通过与乡村医生接触,笔者深感他们临床知识匮乏。针对乡村医生在诊治脑血管病患者中遇到的某些常见问题,特整理成稿,希望对其他基层医生也有帮助。
我院接诊了一名58岁的男性患者,经头部CT检查,患有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在询问病史中,得知该患者因右侧面部和上、下肢麻木无力,3天前去当地乡镇卫生院就诊,被医生按脑梗死给予输液治疗,症状加重。再问病史,原来该患者有既往高血压病史10多年,1年前曾有类似症状,当时头部CT检查诊断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经输液治疗后症状消失。因而,此次患者又出现同样症状时,当地卫生院未再做头部CT检查,而是直接按脑梗死给予治疗。但为何这次成了脑出血?患者不解,卫生院的医生也不明白。在给乡村医生的培训中,笔者发现他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是,遇到疑似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最好先做头部CT检查。
小量脑出血易误诊为脑梗死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也叫中风病。该病临床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如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血栓形成,脑栓塞;另一类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通过临床表现,有时很难区分二者。譬如,小量脑出血,亦被称作出血性腔隙综合征,因出血量少,病灶局限,对周围脑组织损害轻,所以症状轻微。此时如果不做头部CT检查,最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病人多数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样变),导致脑深部穿支动脉系统发生硬化。这种病发展下去,既可以引起穿支小动脉阻塞,以致发生腔隙性脑梗死,也可因破裂、渗血而引起小量脑出血,从而导致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这时,因出血量少,血肿未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也未累及网状结构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所以患者一般既无意识(神志)障碍,也无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因此,高度怀疑患者有脑血管病变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先让患者做头部CT检查以明确诊断,而不是先行治疗,因为二者的治疗方法不一样。
小量脑出血有五种表现
基层医生在接诊疑似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时,可以根据以下临床症状,初步判断患者患的是小量脑出血即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而非(腔隙性)脑梗。
单纯运动性轻偏瘫 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并非单瘫。
单纯感觉性障碍 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感觉异常(如麻木),或感觉减退、消失(如无感觉、不知痛痒),一般无运动障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轻偏瘫通常以下肢为重,上肢较轻,同时伴有同侧偏身共济失调,也是下肢重于上肢,或偶有偏身感觉异常、轻度感觉减退。
构音障碍、笨手综合征 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呐吃,面肌无力,吞咽困难,手略显笨拙,难以完成精细动作,一般不伴上下肢明显无力或共济失调。
感觉、运动性双重障碍 表现为既有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又有同侧偏身感觉异常与减退,不包括那些神经障碍仅累及面部与手或者手与下肢者。
由此可以看出,单纯凭脑血管病变症状轻微而按脑梗死治疗时,有时会出现误诊和误治。基层医生不能根据以往经验而按脑梗死先行治疗,经验有时会失准,终不如仪器检查明确。只有进行头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小量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原则类似,但无需大量、长时间使用脱水剂。还应提醒的是,患者平时应注意控制高血压,这是预防脑出血的有效措施。(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