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查眼底:可见全身血管硬化的信号

查眼底:可见全身血管硬化的信号

作者:动脉硬化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转贴自:未知    点击数:570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在医生看来,眼睛更是健康的窗口。因为很多疾病会在眼底有所表现,它是人体惟一能够直接看到血管的地方,通过这扇窗,医生可以洞悉您是否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贫血、肾病、风湿病等多种全身疾患。

        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50岁以上人群常见的一种慢性血管改变,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可达40%80%。您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但医生检查眼底时可以发现动脉变细、透明度降低、颜色变淡、反光增强、血管平直、分支成锐角等情况。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人体的一种衰老现象,是高龄导致全身动脉系统退行性、弥漫性硬化,它不会直接导致失明,所以不必紧张,也无需特殊治疗。您需要做的是:注意饮食,尽量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品,多吃水果蔬菜,戒烟限酒,不要暴饮暴食,并且保持愉快心情,多做运动。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信号,尤其是那些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患者,其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会加快,严重的甚至引起失明!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位患者的遭遇,也是接受一次教育:

        王先生,常年做销售,由于工作关系经常需要应酬,50岁不到,却已有了发福的迹象。一天他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发现电视荧屏缺了一半,怎么也看不清。到眼科检查后医生告诉他,其眼底的一根静脉发生了阻塞,并叫他去内科测量血压,令他吃惊的是血压竟然高达200/110毫米汞柱。原来王先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得了高血压,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运动少,应酬多,加上烟酒不断,眼底血管已严重受损,动脉已明显变细,硬化的视网膜动脉压迫了伴行的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堵塞,导致出血,造成了视力严重下降。这种分支或总干的静脉阻塞在“三高”人群中非常多见,而且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眼底检查可以发现动静脉管径的比例异常,动脉变细,而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渗出,黄斑水肿,常需激光治疗,若长期缺氧还可以有异常血管生长,一旦这种新生血管大出血,更需要手术干预。

        老赵,70岁,他倒是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但就是一直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天老赵洗脸时无意中遮住右眼,发现左眼前一片漆黑,急忙到眼科就诊。医生告诉他患的是视网膜动脉阻塞,俗称眼梗。但为时已晚,错过了治疗时机,视力难以恢复。老年人突然无痛性的视力下降需高度警惕视网膜动脉阻塞,一旦发生应及时抢救。但由于我们平时都是用双眼一起看事物,不少患者因为另外一眼视力良好而不被及时发现,所以建议平时经常分别遮盖单眼,检查一下视力。祸不单行的是,没多久老赵又得了脑梗,结果半身不遂。其实,老赵两次得病的原因是相同的,眼睛视网膜和脑细胞都需要动脉来供养,一旦堵住了就会出现缺血性坏死,导致失明或偏瘫。由于眼底动脉是大脑中动脉的一个分支,通过眼底动脉可以直接了解脑动脉硬化的程度,所以血管外科、脑外科医生常让病人做眼底检查,而眼科医生则常常提醒有过“眼梗”病史的患者更要预防脑梗。

        杨女士,54岁,向来精力充沛,可近来感觉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身体也有些疲倦。到医院就诊,医生给她扩瞳查了眼底,发现她的眼底有小片的出血、渗出和微动脉瘤,怀疑她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个结果让杨女士有些意外,因为她从来没有糖尿病典型的 “三多一少”症状。为了明确诊断,她做了血糖检测,结果发现空腹10.8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18.8毫摩尔/升,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白内障和视网膜病变,早、中期时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出血渗出和水肿,若未累及黄斑,患者中心视力可毫无影响,但发展到晚期眼底广泛出血,新生血管增殖,甚至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则可导致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除了要控制好血糖,还需定期检查眼底,以及时治疗。

        小李,在校生,近几个月感到视物模糊,还常犯恶心。他首先来到眼科就诊。医生检查发现,他眼底的视神经水肿,动脉变得极细,蛇形迂曲,视网膜上还看到出血和渗出,黄斑区视网膜也高度水肿。由于小李的母亲是一个肾移植病人,因此马上被联想到可能有相同的命运。之后的内科检查发现,小李也有肾病并已发展到了肾功能不全的地步。由于此类病人毒素在血液内大量积蓄,会刺激视网膜,产生典型的眼底改变,如血管严重迂曲,眼底大片棉絮状渗出,视网膜出血、水肿等。及时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否则眼睛瞎了命也难保。

首诊在眼科,结果发现严重全身疾患的病例不计其数,这说明很多疾病在出现全身症状之前,即已从眼睛这扇窗透露出了问题。所以专家建议,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少食“三高”食品,定期做眼科检查,及时把握全身健康状况的信息,积极预防疾病,将是您健康的保障。(来源《家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