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血液流变学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

血液流变学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

作者: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绞痛 心肌梗塞 脑血栓 脑梗塞 高血压    转贴自:未知    点击数:1543


血液流变学是在宏观、微观、亚微观水平上研究血液成分、血浆的变形和流动特征以及血管结构的流变特征的科学。高粘滞血症程度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关,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检测 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液流变学。采用清晨起床前空腹抽血0.8毫升同时记录心率,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测定。机器型号:春光BRC15型,产地江苏无锡。

2 结果

在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报告中,共有十项指标: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液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性系数、红细胞聚集系数、微循环滞留时间、血栓形成系数。见表 12

 

 

1 疾病组与健康组血液流变学异常比较

 

1-2项异常

3项异常

4-5项异常

5项以上异常

异常总数

疾病组

49(32.67%)

33(22%)

40(26.67%)

25(16.67%)

98(65.33)%

健康组

2(6.67%)

1(3.33%)

1(3.33%)

0(0%)

4(13.33%)

 

2疾病组与健康组血液流变学异常项目比较

 

异常的项目

 

血液黏度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变性系数

红细胞聚集系数

微循环滞留时间

疾病组68(46.33)

66(44)

70(46.67)

73(48.67)

33(22)

健康组2(6.67)

2(3.33)

3(10)

1(3.33)

1(3.33)

 

1及表2疾病组与健康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对30例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检测结果发现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降低,通过溶栓、抗凝等治疗后,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增强。

3 讨论

3.1 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组血液流变学参数显著高于健康组。说明高黏滞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血液黏度增高,使微循环减慢,纤维蛋白原增高,造成血细胞聚集指数增大,血流缓慢,血液内皮细胞等沉积在血管内膜上,使血管变硬,内径变小,强行及张力降低,容易造成微循环障碍,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

3.3 对心脑血管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或变形能力指数测定,发现疾病组的红细胞的变形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据此认为,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聚集性异常是心脑血管病人血液流变学的特征之一。由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聚集性增高而导致全血黏度增高.从而导致微循环血流状态的改变。

3.4 在健康人群中,应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检出半健康人群,即无症状的心血管疾病,病程开始仅表现为一项或数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针对这种可逆阶段中血液流变性异常,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治疗措施,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 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开展降粘、降纤及稀释疗法,再加之限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可得以改善。提示定期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可起到积极作用。

3.6 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去认识疾病,使用改善血液粘滞状态的药物,对相关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均有明显的帮助,在所观察150例心脑血管疾病中,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等不同活血化淤药物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此外,常压氧、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等疗法对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下降。

 参考文献略。摘自《福州总医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