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控制血压 预防中风的关键

控制血压 预防中风的关键

作者:高血压 中风 血脂异常 糖尿病    转贴自:未知    点击数:890


知易行难中风怎能防的住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中风预防举步维艰,王拥军教授用实际严重偏离理论来形容当前的中风预防状况,也就是说,规范地进行预防的患者,只是少数。

  就拿一级预防的头号大事”——控制高血压来说,其情况就相当不乐观。

  有专家曾这样说:高血压控制得好,中风概率可以减低一半。

  数据显示:患有高血压的人,中风的概率高出正常人的6倍;如果高血压患者没有用药物控制,中风的概率是服药者的21倍。

  但令人心惊的是: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多达16亿,能控制血压至达标的患者却不足10%。

  一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告诉记者,他常常对患者自行停服降压药感到相当头痛,每次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患者,一定要按时吃药。但由于高血压没有症状,患者总是不放在心上。

  实际上,高血压是有名的哑巴凶手,即使收缩压高过200毫米汞柱,也可能没有感觉。1940年代,因为没有任何有效的降血压药物,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血压经常超过200100毫米汞柱。一天,他正悠闲地让画家画素描,突然头枕部剧痛,几分钟就陷人昏迷,当时的血压高达300190毫米汞柱。

  与高血压控制情况相似,在6000万名血脂异常的(即血脂高)患者,以及人数超过2000万的糖尿病患者中,真正能稳定住病情的,都只是少数。

  至于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一个大难题。中风患者,要他不抽烟,他很容易做得到。吕传真教授说,但没有中过风的,你要他戒烟,却很难做到。

  未患过中风者,由于懵懂无知,没有切身体验过中风的痛苦,而不能切实地作好一级预防。但是,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遭的中风患者,仍有不少人不能作足防止再次发生中风的种种措施。

  据王拥军教授介绍,在我国,有4l%的中风患者是二进宫(即再次中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据是20%。这也就意味着,二级预防(得了一次中风,预防再次发作)作得并不好,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级预防的一大重要手段.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血小板对血液的凝集起着重要作用,长期小剂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能够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避免再次发生中风。董强教授告诉记者:临床实验证实,坚持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28%的非致死中风,16%的致死性中风。

  从理论上来说,曾有过中风的患者,100%应当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然而,2006年刚完成的一项有3000多名患者参与的研究显示,二级预防的患者,有7l%使用阿司匹林,78%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包括服用氯吡格雷者)。规范使用,即每天服阿司匹林50300毫克的患者,只有64%。理论上,有很多人应该服氯吡格雷(高危患者推荐服氯吡格雷,或在此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但实际上只有74%的人服。

  要说明的是,这个调查数据来自国内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南于经济较发达,其得出的结果要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此外,这些数据只是调查了住院患者,而患者出院后长期服药的比例,更会大幅度下降。在离开医生的视野之后,患者更容易忽视二级预防。董强教授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问及为何没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时候,有14患者的回答是:医生没有开药。这也就是说,有不少医生(尤其是 基层医院的医生)仍未掌握正确的二级预防观念。

  知道却不做,还是行动起来2006年《世界卒中日宣言》中写道:如果不加强预防,预计到2015年,每年死于中风的人口,将增至670万;如果将目前的预防知识告诉公众,进行普及,则在未来10年,将会有600万人免于中风造成的死亡。

曾经有人问吕传真教授,如何解决我国严峻的脑血管病问题,他的回答是: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问题。政府要重视教育,而老百姓自己也要重视。在他看来,光强调看病,不强调教育是不行的,中风的预防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需要了解,预防中风不是吃几粒药就行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吕传真教授一再强调。(来源: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