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纯是高血脂,患者已经感觉到了头晕、胸闷,那么至少已经到了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50%以上了,已属此病的高危阶段。”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认为。
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专家说,高血脂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造成了血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液中过多的脂质会沉积于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脑部动脉硬化可引起头晕、记忆力减退,甚至痴呆、脑血栓或脑溢血;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可引起心慌、胸闷、气短,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塞;眼底毛细血管的阻塞可造成视力受损甚至失明;肾脏毛细血管阻塞可导致肾功能衰竭。长期血脂高,脂肪便会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最终可能引起肝硬化。
总的来说,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它导致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对身体造成隐匿、逐渐、进行性、全身性和器质性的损害。
不良生活方式是主因
有一项对12个大城市25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136例高血清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查显示,按照标准血脂控制的达标率只有26.5%,其中冠心病患者的达标率仅16.6%。这表明患者的血脂异常控制状况都很不理想,这种状况和近年来血脂水平和异常率节节升高的形势成为鲜明对比。
专家说:“在票证时代,北京每人每月是四两食用油,现在已经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与此相应的,高血脂人员也在成比例增长。”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能量、高脂肪膳食、饮酒和缺少体力活动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体力活动少的人,患血脂异常的机会最多。而内地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中,畜肉类及油脂过多,谷物偏低。
人体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有两个来源,由食物中直接吸收,或是自身合成。由于人体内自身合成脂质的原料也来自于食物,且多数高血脂症患者就是因为饮食不当引起的,所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节体内的脂质代谢对防治高脂血症十分重要。
统计显示:2002年中国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比1992年增加了7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上限标准;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为47%,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预防最关键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胡大一教授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发布会上大声疾呼:血脂异常以至心血管疾病预防是关键。他说,近年来,发达国家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强调了预防。然而,在过去15年里,中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患冠心病的人数增长了150%,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预防。
预防分生活预防和药物预防。生活预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方式是“管好嘴,迈开腿,不吸烟,好心态”。所谓管好嘴,就是每顿饭只吃八分饱,注意平衡饮食;迈开腿,是每天至少快走30分钟;不吸烟,是完全戒烟,永不沾烟;好心态,是保持开朗的心情。对于没有出现致病危险因素的人,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但对于身体已经出现危险因素的人,则必须还要有药物预防,即通过服用经临床证明有效的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药物,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治疗指南要求的范围内,降低致病风险。
专家则认为预防血脂异常以至心血管疾病是终生需要的,什么时候都不早,什么时候都不晚。(摘自心脑健康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