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收集整理1997~1999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2例资料,并随机抽取未进行康复32例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康复组32人,男10人,女22人,平均年龄58.78±11.67岁,其中脑出血11人(脑叶出血2人),基底节区出血9人,脑梗塞21人(脑叶梗塞3人、基底节区梗塞18人)。对照组32人,男19人,女13人,平均年龄59.63±10.03岁。全部病人系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选标准:颈内动脉系统脑卒中除外一过性脑缺血、痴呆;未经过溶栓治疗;无严重心、肝、肾、肺部疾患;血糖<11 mmol/L;生命体征稳定,病情48小时无进展;发病1周之内的病人。对照组32人,脑出血12人(均为基底节区出血),脑梗塞20人(脑叶梗塞5人、基底节区梗塞15人)。两组在病变部位、病变面积及发病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康复组与对照组急性期均用20%甘露醇、速尿控制脑水肿,用量和时间视病情而定。两组均用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14日为一疗程。脑梗塞病人0.9%氯化钠250ml+路路通0.5+胞二磷胆硷,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4日为一疗程。康复组病人同时进行康复知识和一般训练方法的教育,注意患肢体位:卧位时上肢应处于轻外展位,肘轻屈,肩胛处、前臂和手用枕头支托,掌心向上,使前臂保持旋后位,防止肩胛骨后撤。下肢骨盆、臂部用枕头支托,防止下肢外旋和骨盆后坠,下肢伸肌张力高的病人,应采取侧卧位。向患侧卧时,患侧肩部向前伸,肘伸展,掌心向上,如果手指屈曲,肌张力高,大拇指与其它4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下肢稍屈曲,脚掌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向健侧卧时,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上肢伸直,掌心向下,手腕略微抬起。康复治疗每日2次,每次进行1小时。对患肢近端和远端进行按摩,帮助患肢关节做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根据病情鼓励患者多用患肢,并鼓励患者用健手帮助患手锻练。用Bibath成人偏瘫训练法法,进行翻身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手的功能训练,借助于运动器械训练,反复练习。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治疗。
1.3 疗效评定方法
采用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1995年)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局与残疾的评定采用Glasgow结局量表评定。康复组与对照组于入院后即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IM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两组均于治疗30日后进行治疗后评定。
1.4 统计方法
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的比较均数以±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在年龄、治疗时间、既往史积分、并发症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的比较方面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康复组基本痊愈4例(轻型3例,中型1例),占12.5%;显著进步21例(轻型2例,中型12例,重型7例),占65.63%;进步7人(中型5例,重型2例),占21.87%;对照组痊愈1人,占3.13%;显著进步2例(中型),占6.26%;进步14例(轻型3例,中型8例,重型3例),占43.75%;15例治疗后无变化,占46.86%。治疗前康复组严重运动障碍28人,治疗后严重运动障碍减至10人,轻度运动障碍7人。对照组治疗前严重运动障碍29人,治疗后严重障碍仍有23人,轻度运动障碍2人。
3 讨 论 本研究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脑血管病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愈、好转率,疗效以轻、中型为显著,重型病人也较康复前有明显进步。参考文献略。 |